【实验之魅111】【实验足球8】校庆征文5:1991年省实验“神秘”事件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1991年省实验“神秘”事件
杨 波
1
26年过去了,依然能清晰回忆起1991年在实验中学发生的那件神秘事情。
实际上,在1991年,这个蓝色星球上发生的神秘事件不胜枚举:
1月份,台湾知名作家三毛神秘自杀,事发突然,没有留下一句遗嘱。紧接着,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大规模空袭。短短6周,伊拉克的抵抗在一次教科书式的军事战役面前土崩瓦解。这次战争的若干细节都充满了浓重的神秘色彩。知天命之年的历史课齐老师(编者注:齐东富老师)总是用深沉的声音告诉我们,“侵略者一定没有好下场”。
4月,有关马拉多纳的传闻神秘而离奇。“中国就缺马拉多纳这样的中场!”当年体育课孙宏图老师现50多岁了,仍身体硬朗不辍足球,每次和一群年轻人踢完比赛都如是说。
7月,香港发生历史最大劫案,1.676亿港币不翼而飞。
8月,苏联突然发生“八·一九”事件,这次神秘政变后1个月,神秘的克格勃解散,之后3个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神秘解体,个中原由,至今莫衷一是。
以上事件,对当时我们这些高二学生来说,虽然听起来都有些离奇,但距离都太过遥远,如果不是为了政治考试那10分时事题,谁会把它们都统统背下来呢?只要一考完试,这事儿就彻底与我们绝缘了——物理老师总是用浓重的河南口音这么给我们打比方,描述电荷如何在物质中流动和被阻断,王海泉老师的物理课总那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我要说的真正的神秘事儿,是那次足球比赛中的诡异争议,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每每同学聚会,大家团坐在一桌追忆过往美好,都无法解释那场比赛的真相。且容我慢慢道来。
2
河南省实验中学是首屈一指的省重点中学,历史悠久,师资雄厚,人才辈出。历来招收的都是高智商、高情商、“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优一学”的标兵,不但成绩出众,而且身体一个比一个棒,在课堂上是学霸,到了运动场上又是“球霸”。学校的运动项目丰富,足、篮、排、乒,还有许多田径项目;学校运动场地充足,爱好者众多。然而所有运动项目中影响力最大的,除了一年两次的运动会外,就属一年一度的年级足球联赛了。
那时候的中国足球,在亚洲还算二流水平(现在也就是三流),郝董、范大将军这黄金一代刚刚被召入国奥队,健力宝的小天鹅们还没组队,徐根宝刚刚替代高丰文成为主教练,国足还没有“恐韩症”,也没有网民给中国足球编段子。世界杯预选赛两个“黑色三分钟”的阴影刚刚淡去,球迷们还在为前一年亚运会家门口输给超级鱼腩泰国队懊恼不已。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雄性荷尔蒙刚刚开始喷涌,除了学习外,心思基本都在球场上。年级联赛,无论对班级荣誉、个人成就,还是女生心目中的地位,都极其重要,所以各班都积极准备,谁都不想沦落为第三名。那时候实验中学高中部一个年级只有四个班,除了文科班男生稀缺,难以凑齐人数外,另外三个班的男生各个摩拳擦掌,悉心备战,跃跃欲试,急不可耐。我们都很清楚,高二联赛将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后一届联赛了,高三学习紧张,按照惯例,不再参加任何大型体育活动。对于“封箱”大赛,一班的志刚和四班的懒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
我们一班的志刚个头不高,面容沧桑,浓眉深眼,嗓门浑厚,聪慧过人,慵慵懒懒就能把成绩考得很好,后来这神人在深圳惠州开公司,靠灵活的头脑和广博的人脉,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那时候没去过南方,对南方的印象更多地来自于年轻漂亮的地理老师李汀洁那如播音员般迷人的嗓音:那里绿植常青,降水丰沛,冬天依然繁花似锦,绿水长流……后来每次去深圳都要找志刚吃海鲜大餐,顺便一起寻找当年李老师口中那气候温润的南方的感觉。那时候志刚不如现在话多,上课缄默,下课高冷,只有聊起足球,他才滔滔不绝,言必谈这个“马”那个“滕”的球星名字。他身体条件过硬,对抗能力强,转身快脚力大下盘稳耐力好,他能胜任除了守门员外的所有位置,所以他一直是班队的中场兼前锋,可攻可守。那天的比赛,他总在右边路发起进攻。
懒熊是四班队长,一米八的大个子,身材健硕,气宇轩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懒熊是篮球健将,转身迅猛,弹跳过人,篮球场上潇洒得不要不要的。如若放到现在,他只要一上场,应该总会有一群小女生惊声尖叫,可惜那时候同学们都比较内秀,欢呼声也趋于保守,不像现在的90后、00后那么放得开。若干年过去,每次想起当年的懒熊,总会让我想起樱木花道。足球并非懒熊最擅长的运动,但扎实的篮球功底能够让他在正式比赛中胜任难度很高又人才稀缺的岗位——守门员。
河南省实验中学学风浓郁,不同班之间的交往机会也很多,各种竞赛、运动项目,让几个班的同学互相比较熟悉。但志刚和懒熊之间其实是缺乏交集的。如果不是这次比赛,志刚和懒熊之间永远不可能建立起让我们能够回忆几十年的紧密联系。
4
我清晰地记得那次比赛是在刚上高二的十月份,暑假结束一个多月,学业压力不大,数学综合大题如街机游戏中的大BOSS,还不至于这么早出现。郑州的十月秋高气爽,比北京的秋天暖和不少,那时也没有现在这样浓烈的雾霾。更为重要的是,操场的草也除得差不多了,踢球可以不受杂草的影响,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事儿啊!
80后90后的学弟学妹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的操场条件是多么恶劣。这几年,我每周末都带着孩子在北京的各种足球场地训练,这些场地,要么是橡胶颗粒,要么是假草,有时候还去北大的五四广场,那绿油油的真草皮摔一下都觉得很过瘾。而在那个年代,哪有那么好的场地供我们踢球?实验中学干硬的盐碱土地上,生命力旺盛的杂草野蛮生长。早春二月,它们就开始发芽,夏天在阳光雨水的催化下长势疯狂,暑假两个月,没有人在操场上运动,杂草就更肆无忌惮地窜起来,到九月份开学,操场就成了“草场”。我们的生物课付立朝老师每次讲到十字花科,就总拿操场上某个角落里的某一片草举例,仿佛那里总生长着一些大白菜。开学后每个班级轮流上劳动课,学校唯一的劳动课老师姓吴(编者注:吴福廉老师),当时40岁左右,一副朴实的农民打扮,他却是百分之百的理工科大学毕业,满嘴农耕谚语,“规律满地跑,看你找不找”,按他的观点,学习就是找规律,这一铁律让我受用终生。春季开学他教我们挖坑种树,秋季开学他教我们用锄头除草,在我们琢磨各种偷工减料的方法的时候,草就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清除干净。他能让一帮调皮捣蛋油嘴滑舌的学生乖乖参加劳动,大概就得益于掌握了我们好奇心重的规律。经过各个年级学生一个月的努力,草场“还原”成了操场。化学老师李玉安是个高人,带了若干名学生进入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国家集训队,还获得了国际金牌,他总用这个梗讲氧化还原反应,在这一反应中,我们就都成了“还原剂”。
5
那时候十一还没有小长假,放假归来比赛就开始了。四支队伍展开单循环比赛,积分最高的两队进行决赛,比赛表面友好热烈,实则暗流涌动,竞争之下安有完卵?
用现在的语言讲述当时的情景就是,大美女小鲜肉组成的班级拉拉队在赛场边大声呐喊,一众学弟学妹也到场边驻足追星。在中学,低年级学弟学妹永远仰望高年级师兄师姐。这帮小豆包在用吸管吹石灰水的时候,我们已经会配带苯环的化学方程式;他们研究勾股定理,我们已经开始计算球台体积;他们学万有引力,我们已经开始讨论E=mc²;他们在学现在完成式,我们已经开始用虚拟语态造句“If I were a superstar…...”;他们还在为分解质因式挠头,我们已经在Apple II上打游戏了……所以在低年级同学面前,高年级永远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不可一世的样子。
一周左右时间,排名就基本明朗,三班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循环赛领先地位,二班文科班排名垫底毫无悬念地为荣誉而战,而第二名则需要在一班和四班的获胜者中选出,这是通往决赛的关键性比赛,比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更刺激——一赛定胜负,一赛决雌雄。两个班在赛前已经展开了各种舆论战,虽然还没有媒体自媒体参与,但双方的言论已经开始让人感觉到草木皆兵、剑拔弩张。课间,教室走廊里充斥着各种小道消息,谁谁脚崴了,谁谁状态奇差,谁谁比赛时间和数学竞赛冲突了……我相信有几个同学完全有实力进入媒体行业成为知名体育记者,实在不行做娱记也会很吃香。
6
比赛如约在下午4:00开始,那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双方队员穿着各种颜色和式样的运动服上场,那时的比赛没有统一队服,也没有号坎背心,确认队友全靠认脸。主裁判孙宏图老师一声哨响比赛开始,现场立刻陷入焦灼。我属于专业替补,板凳深度不可测,两年联赛一共上场20分钟还是在有两名队员受伤严重的情况下,但我新买的双星球鞋仿佛已经发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可花了我妈半个月的工资啊。很快四班就进球了,“0:1”,我看到志刚怒怼后卫,“让你防住他,你怎么跑的位?!”没过多久,对方一名身高马大的球员带球进入禁区,被我方两名后卫关门,中后卫阿钟一不小心把他撞倒,点球!那名被侵犯的队员上前主罚,守门员宪忠英勇扑救,但业余守门是不可能真的“扑”球,也就是向球的方向倒过去,无奈球速太快,让在禁区外想冲进去堵枪眼的当年瘦成闪电如今大腹便便的大凯同学和一脸正义歪主意却是最多的阿光同学望尘莫及。“0:2”!这时想起年级主任袁渝生老师摇头晃脑讲三国时突然的那声长叹:“其势危矣!”
比赛的转折点发生在下半场,运动员出身的肌肉男阿健一次抢断成功,把球传给了埋伏在右路的志刚,志刚心领神会,上前拿到球,晃过对方一名后卫,用低平球把球推到大门远角,“1:2”!班里拉拉队高声欢呼,英语课代表Sunny美女在场边大声模仿英语肖蓉荏老师的口气喊道:“Perfect!”我相信这是她在中学时代看到的最振奋人心的进球。
“距离比赛结束还有10分钟,留给一班的时间不多了!”CCTV5足球评论员用于国足的口头禅用在这一时刻再合适不过!
好了,我得承认,上面的事实大体是事实,但并非真实历史。因为20多年过去了,其中若干细节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接下来这几分钟发生的事,我将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历史,还原这一神秘事件的核心部分。
7
当时双方队员已经开始有些火药味儿,场下拉拉队开始还比较平和,但这时候都憋不住内心的情绪撕心裂肺地摇旗呐喊。只要这个比分维持到终场,四班将和三班争夺冠军,而一班将和二班争夺第三名,这是天壤之别。因为冠军争夺战将吸引全校的眼球,毕竟是全校最看重的比赛,谁不来凑个热闹呢?而争夺第三名,将在一个不起眼的时间默默进行,那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比赛,二班男生少,虽有球星但不会踢的人更多,不进两位数的球基本说不过去,就像巴萨打越南,实在没啥技术含量。如果我们再进一球,情况就大不相同,既可以把比赛向后拖延,说不定能再进一球赢得比赛,也有可能进入点球大战,这时候谁胜谁负就不好说了。即使点球大战没有赢也不丢人,虽败犹荣,说不定还能在江湖中被人传唱,自己封一个“无冕之王”也未可知。
继续说比赛现场。我班中场“小黑”球员阿炼同学拿到球,被对方两名球员包夹,要知道那时候流行徐根宝教头的“抢逼围”,阿炼不敢有任何闪失,一个大脚把球传向右边路靠前位置的志刚。很快,四班左后卫上来争抢,志刚停下球想突破,但对方出脚太快,用脚尖把皮球挑了一下,球碰在志刚小腿上弹起来,腾空接近两米,志刚用肩膀抵着对方身体,背对球门,身体向后仰,右腿抬起绷直,一个倒钩,势大力沉,“砰”地一声,球随着脚面划出一道弧线,飞将出去,然后,然后……
不急,不急。我们先简略分析一下这道弧线,如数学牛程荣老师讲述的解析几何曲线方程计算出来的斜向上50°的枪管里发射的子弹,具备约80千米每小时的初速度,从凝滞的空气(风速可忽略不计)中划过10多米距离,向球门方向狠狠砸了过去!四班守门员,正是前文介绍的懒熊,拼全力向皮球袭来的方向扑过去,但已经无力回天了,球在空中的时间只有不到1秒,其轨迹上距离他最近的点至少3米以上,他只能望球兴叹!
但,那个球……当它划过诡异的曲线后,落在了门后几米远的空地上,继续向前运动,从两棵老梧桐之间穿过,滚动到球场边的跑道上,缓缓地停了下来。如果球长了眼睛嘴巴,一定是一脸无辜又略带调皮的样子,如一个惹了祸的孩子,静静地站在那里。它,就是这场神秘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或者说,是罪魁祸首!
8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做一道有意思的几何、物理、生理卫生混合题目:球门是一个长7.32米,高2.44米的长方形,足球是一颗直径0.215米的球体,球以时速约80千米每小时向长方形右上角运动,而人眼的识别频率约60Hz,也就是每秒只能识别60帧单一色块,请问,你据何判断,球在长方形所在平面上的瞬间映射,是在长方形内部,还是长方形外部?“算法,算法最重要!”计算机课王超智老师的话振聋发聩,可这道题,用什么算法破?
喜爱足球的朋友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我们已经看惯了皮球进入球门的视频镜头:球越过门线,飞向网窝,球门后面的白网把皮球紧紧包裹,观众席欢呼,入球队员在场上飞奔庆祝胜利!耶!
然而这一切并未发生,因为那个球冲过球门,神秘地冲过球门,不声不响地冲过球门!停在了外围的400米跑道上!一个几十年都悬而未决的疑案,就此诞生!
就在那一刹那,球场上的球员、裁判、两个巡边员、场下的拉拉队、观众,以及双手都端着水杯的我,都,石化了。
9
改革开放刚10多年,在物质生活还不十分丰富的90年代初,省城最好的中学,也同样没有太多资金用于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所谓足球场,不过是塑胶跑道中间围出来的一块空地,六个足球门分列空地的四个边,它们两两组成了三个足球场地,两小一大。平时玩耍都是两个纵向的小足球场,可以踢七人制,一个横向的大足球场,可以踢十一人制。正规比赛都在十一人制的大场举行。稍微有点几何常识的都能听懂我的话,两个小足球场,和那个所谓的“大场”是重叠的。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这些70后,直到中学毕业,也没有在有网的足球门前射过门,平时训练,每次射门进球以后,一个潜意识动作就是跑出去很远捡球。
还有,在那个年代,我们家里没有录像机,没有可录像的手机,更不可能在球门边安放昂贵的鹰眼——我们知道,鹰眼是用于判断球是否整体越过门线的,而不是辨别是否从球门里穿过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旦事情发生过了,就再也没有直接的物证能够证明刚才发生的一切。要想判断是否进球,唯一可依靠的,就只有目睹这一幕的所有观众的回忆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戏剧性地继续发展。裁判吹停了比赛,找两位巡边员沟通。我们一班的队员和拉拉队围上去理论,因为从某个角度看,这个球肯定应该大概可能也许是进了!美女同学Jane和Susan在裁判那里据理力争,不能把这个进球“黑掉”。而四班的队员和拉拉队也不甘示弱,也冲上去和裁判大声沟通,认为这个球“很明显”肯定,应该,大概,可能,也许——没!有!进!
双方展开激烈争执,两位巡边员也都懵了,他们是高一年级的球星,可根据他们的表情来看,他们的意见也不一致!
几个二班、三班的观众也加入到争论的行列里来,按理说他们作为非利益相关人,没有隐瞒客观事实的主观动机。三班同学也无所谓谁和他们争冠军,二班同学更不在意谁和他们争第三名。但他们意见竟然也!不!相!同!有的人煞有介事地讲述球是从哪里,如何进的;也有人绘声绘色地分析,根据物理学的某运动定律推导,这个球为什么没有进的可能性……
10
说实话,我当时在场地角球点附近,距离球门只有20来米距离,但视线与球门平面几乎重叠,很难判断当时的精确状况,我可以为我们班加油,但我不能说谎,这是基本道德问题。如果投票决定球是否进了,就算皮球在场地正中央,我也会毫不犹豫举手赞同球进了,可,这有用吗?围观比赛的少说也有一百来人,大家的判断截然不同。场面愈发混乱!
志刚和懒熊两个人最为激动。志刚一口咬定这个球是打在对方球门死角进了,他当时射门完毕摔倒在地立刻扭头看到的;而懒熊说出了自己的分析:当皮球经过球门所在平面时,粗粗的立柱在瞬间遮挡了足球,所以球一定是在球门外飞出底线的。从后面冲上来的我们班守门员宪忠则大声断定,球是在距离球门右上角(从他的视角看)10厘米处进的,虽然他距离远,但方向很正,绝不会看错,因为刚刚参加过招飞行员的体检,他的两只眼睛裸眼视力都是2.0!
经过长达10多分钟的争论,依然无法做出令所有人信服的判断,孙老师只能根据“疑球从无”的原则,吹哨叫停了争论,宣布球没有进,由四班发球门球,比赛继续。
志刚欲继续上前再次理论,立刻被还算冷静的队友们拉了回来,因为大家清楚,一旦裁判做出决定,是不容更改的,除非你有十足的证据。班里的几个女同学都哭红了眼睛,我在场边也捶胸顿足,但结果只能认了,比赛就是如此,一旦确认结果,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更何况,孙老师是我们多年来的足球总教头兼裁判长,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他从来对我们这群孩子不偏不倚,我们没有理由不听他的话。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在我记忆里又有些模糊了,我依稀记得两边队员喊话声音都有些嘶哑,而懒熊则一脸兴奋地回到球门前,他一定认为真理赢了,球肯定没有进!宪忠、大凯、阿炼、阿江这几个班里的球星则是一脸愠色,认为这个球一定是误判,我们是被冤枉的!
11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双方队员都如鲠在喉,比赛也很快进入垃圾时间。几分钟后比赛结束,双方也都没有再进球,终场哨声一响,一班彻底和决赛无缘,全班人都在操场边抹眼泪,没有人愿意离开,大家激动地争吵,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其中一个同学聊到几个对我们有利的证据:二班某个吃瓜观众可能对四班班花“有点儿意思”;三班某个球星很怕和我们这样作风硬朗的队伍踢,所以他们都说这个球没有进;而二班某个平日里特别有正义感的同学看得很清楚,球一定是进了的!我们这位同学理由非常简单:“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我记得教社会发展史的高兰英老师在讲述二战同盟国和协约国时提到过这句国际政治箴言吧。
过了许久,大功臣志刚在同学们的簇拥下离开了球场,他当时的表情,像极了语文课贾天仓老师讲过的陈子昂那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失落的表情足以成为当年流行的微信表情包,可惜那时候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微信的诞生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志刚的眼神我至今都还记得,与梅西在2014年世界杯决赛阿根廷最终输掉比赛时的表情如出一辙。
几天之后的决赛,四班战胜了强大的三班,成为当年年级联赛的冠军;懒熊扑出了几个必进的球,成为那一场的最佳球员。决赛我也去看了,但谁上的场,哪个进的球,怎么进的,都忘得一干二净。比赛结束,他们唱起了音乐课李膺老师教的《打靶归来》,歌声嘹亮而杂乱,我们除了羡慕嫉妒恨以外,又能做什么呢?
12
和四班比赛最后时刻的这次争议,成为我心目中实验中学1991年最诡异的事件。那段时间我恨不得借来大雄家的时光机回到过去一探究竟,我就是想知道,那个球到底进了没有?如果进了,我一定录个像给大家看!
若干年过去,每当我们聊起足球,都不可避免地议论起这场比赛,这场比赛仿佛发生在昨天,大家都记忆犹新,当年的当事人志刚、宪忠、大凯、阿炼、阿光、阿钟、阿江、Sunny、Jane、Susan、我,以及其他不能一一细数名字的同学,都无数次讨论起那场神秘三次方的比赛。
又若干年过去,我们都毕业了,参加工作,恋爱结婚,为人父、为人母。当我们再次相聚时,渐渐不再讨论那场比赛的输赢,也不太关注那个球是不是真的进了,而是通过比赛的脉络,回顾当年的老师同学和校友,谁做了校长,谁干了什么大事业,谁的公司上市,谁生了双胞胎,谁又移民去了哪里......
13
是啊,人生苦短,在实验中学求学不过三年或者六年。我们在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洞悉人性、自我激励的强大力量,我相信,和一群牛人在一起读书,自己也无形中成为牛人。18岁高中毕业以后,我去西安求学,6年后北上京城,成为首都居民,在国企工作几年自我重塑下海创业。今天,我也拥有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实现了年轻时就做过的创业梦,把我头脑中的想法,变成产品、服务销售出去,得到的回报,是客户雪花般涌来的订单。每天面对账本、电脑和客户,还有合同、回款和交流会,时而欣喜若狂,时而郁闷沮丧,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这十多年职场商场,也多次经历过如1991年这样的所谓“神秘事件”,真相不明,遭受误解,也有比这些更严重的,比如被缺席审判,你还无处申诉……它们来无影去无踪,飘忽不定,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它们让你无奈,让你彷徨,最痛苦的莫过于,你还永远不可能探究到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所在。人过四十,已至不惑,逐渐深谙人生真谛,理解了科学人生观课禹焕盈老师讲过的哲学命题“否定之否定”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么超凡脱俗的指导意义!生命中存在太多与微观世界类似的测不准现象,既然微观细节无法把控,不如在宏观上豁达和坦然一些。我们享受生命时,只要认真地追逐过,尽力地拼搏过,挣扎过,哭过,笑过,放下那对结果已经没有意义的所谓“真实”,留下的,永远是生命中最真诚、最朴实、最美好的回忆。
14
换个角度说,既然生命中已经得到了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又何必在意当年那些“求之不得”的呢?
话说到这里,志刚冲我点了点头,示意他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这是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球赛刚刚结束,同窗好友在郑州老城区一家老汤烩面馆小酌,欢迎衣锦还乡的志刚。志刚缓缓端起杯子,手臂优雅地划出一条弧线,呷了一口杯中的52度淡黄色液体,眼神淡定地朝身边的懒熊叹道,那次是有些小小的失望,阿方就在场边站着,我能看到她的眼神,她多么期盼我们能进决赛,然后看到我再进几个球啊!
(作者注:以上故事基本属实,有部分文学加工。)
15
编者后记
我与杨波校友在微信上聊天始于去年的八、九月间。那时,我一直在寻找我校早期计算机竞赛的一些资料。学校档案关于计算机学科竞赛及获奖信息的记载,最早是关于1990年5月的郑州市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竞赛和1990年5月的省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选拔竞赛。市赛上,我校6人获得一等奖;省选拔赛上,我校两人获得一等奖。这两项,杨波都位列其中。按照时间推断,杨波当时读初三。1991年3月,我校参加省计算机信息竞赛。档案显示两人获得省二等奖,其中有杨波,这时他读高一。后来他大学读的专业和他现在创业的领域,还是与计算机有关。杨波是我校早期从事计算机学科竞赛的一员。
实际上,我与杨波校友至今尚未谋面。杨波通过邮件给我发来这篇征文时,附了一张照片,我才看到他的模样。现在的他头发已有些稀疏,但那把小吉他却让我仿佛听到了他十指间流淌出来的美妙的乐曲声。
杨波用一篇记录球赛的8000多字的文章打破了“实验眼”平台单篇文章字数记录。有朋友劝我分两次推送,想了想还是决定一次推送。这是一篇我喜欢读的文章,这位“工科男”的文笔幽默风趣,一气呵成更能体会其中之味。
那个时候,世界大事,中国足球,足球术语,这里都有。我感觉足球于杨波来说不陌生,他应该喜好这口。
那个时候,年级球星,同学情谊,集体荣誉,这里也有。我感觉情谊于杨波来说很重要,他是个重情谊的人。
那个时候,百科知识,恩师特点,母校特色,这里更有。我感觉感恩于杨波来说很看重,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8000多字写的岂止是一场球赛!
杨波告诉我:“这些年忙生意也没给母校做什么贡献。码点文字参与一下这次征文活动,也算是对母校的一种感情倾诉吧!”
昔日同窗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绊绊。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磕磕绊绊现在是否还停驻在你的心间,是否还是羁绊你精神世界的枷锁?
我最欣赏杨波校友文中的那句话:“我们享受生命时,只要认真地追逐过,尽力地拼搏过,挣扎过,哭过,笑过,放下那对结果已经没有意义的所谓‘真实’,留下的,永远是生命中最真诚、最朴实、最美好的回忆。”
其实,“神秘”事件并不神秘。
感谢杨波校友!
作者简介:杨波,1987-1993年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系我校90届初中、93届高中校友。1993-199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唐高鸿工作,2007年开始创业,北京灵州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副总经理,主营方向:数据通信设备开发、制造和销售。
文/图:杨 波
编者后记:殷 红
文字校对:王 芳 王改玲
编辑排版:殷 红
排版指导:冯 辉 田婷婷